近日3D打印領域的一則重磅消息無疑是3D Systems宣布退出消費級市場。據了解,3D Systems公司向其旗下消費型的在線3D打印市場Cubify.com的注冊用戶發送了一封電子郵件,宣布關閉Cubify.com,并停止零售3D打印產品,比如珠寶和手機外殼等。
3D Systems宣布將撤出“消費級”市場,轉向看似更加有利可圖的專業級和工業級3D打印市場。從即日起,該公司將停止生產其售價為999美元的經濟型Cube 3D打印機,F有的Cube 3D打印機將繼續銷售至庫存出清為止。但是其相對比較高端的桌面級3D打印機CubePro(售價2799美元)還將繼續銷售。此外,3D Systems還宣布,其旗下在線3D打印市場Cubify.com將從2016年1月31日起關閉。Cubify.com主要通過在線銷售Cube 3D打印機、3D打印耗材、以及種類繁多的3D打印物品,包括家居裝飾、時尚飾品和玩具等。相關的客戶支持和3D打印材料的銷售將繼續通過另外一個新的電子商務平臺來接手,但是所有消費級的3D打印產品的零售顯然被永久終止。
對此,3D Systems公司臨時CEO兼首席法律管Andy Johnson解釋道:“通過對業務與行業的持續檢討,我們相信當下最有意義的機會是在專業和工業級的環境里,從產品設計、手術室到工廠。我們將重點致力于幫助專業人員和公司改進他們的設計、改變他們的工作流,將創新產品推向市場并且驅動新的商業模式。”
受此影響3D打印整個板塊具體走低,28日3D Systems公司股價大跌9.2%,Stratasys下跌6%,ExOne下跌8%,Voxeljet下跌7%,可以說其他企業是“躺著中槍”。但這也是2015年3D打印整體行情的縮影,2015年里3D Systems公司股價累計下跌71%,Stratasys下跌70%,ExOne下跌34%,Voxeljet下跌41%。整個行業可謂充滿了“陣陣寒意”。
近幾年,對著全球主要國家在3D打印領域持續“發聲”,將這項已有幾十年歷史的技術重新推到了新高點,越來越多的企業和資本涌入3D打印領域。全球3D打印兩大領軍企業Stratasys與3D Systems也都大刀闊斧地通過收購迅速實現體量的擴充。相對于企業的高歌猛進,3D打印應用市場表現卻顯得平淡無奇,雖然各界都持續看好,但3D打印市場仍未完全打開也是不爭的事實。3D Systems公司此次推出消費級市場,或許也是在為之前的激進買單。而作為3D打印領域“后起之秀”的中國也應警惕,3D打印前景很“豐滿”,而現實卻是很“骨干”。
據中國3D打印產業聯盟的一項調查顯示,全球共有200多家3D打印設備生產企業,中國占了一半。隨著各地政府日益重視以及企業和資本加大投入,3D打印產業已在全國遍地開花,成為各地政府追捧熱點,多個城市開始興建3D打印產業園,并在資金、土地、配套政策上給予支持。2014年3月下旬,全國首個3D打印技術產業創新中心落戶南京;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已在未來科技城規劃200畝土地,用于建設華中科技大學3D打印產業園;湖北省相關產業規劃也在抓緊制訂;此外,珠海、青島、成都、渭南等地也正在籌建3D打印技術產業創新中心、3D技術產業園區等。
“過熱”的國內3D打印產業
華中科技大學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史玉升教授也表示:“全國到處都搞3D打印工業區、產業園,甚至有些鄉鎮也要建3D打印產業園區,這就熱得過了頭了。傳統的制造技術分為等材制造和減材制造技術,等材制造如鑄造技術已有數千年歷史,減材制造如金屬切割藝術,也有數百年歷史,而作為增材制造的3D打印技術僅25年歷史,還處在“嬰兒期”,技術成熟度、生產適應性、應用普及性都還需要攻關和提升。清華大學生物制造與快速成形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險室主任林峰教授也認為,目前3D打印的商業化仍在起步階段,尚不明朗。就商業打印來說,在建筑設計行業已有一些應用,但大規模的應用,在國外的發展也是有限的。”
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制造系統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滌塵教授也認為,3D打印應是一個持續發展的漸進過程,目前一哄而上的態勢與技術發展的進程不相匹配。他說:“僅就人才而言,目前真正3D打印技術人才,全國也就七八個團隊、四五十人,全國各地紛紛發展產業園,人才嚴重不足。”
此外,3D打印還面臨材料和軟件開發瓶頸。目前,國外3D打印的材料已有100多種,而我國國產材料僅有幾十種,大多數材料還依賴進口,價格相對高昂。李滌塵說,3D打印作為先進制造技術,主要體現在數字化制造,涉及光、電、材料、自動控制、數據、軟件等領域,但國內關鍵技術、原料、軟件都依賴國外。如果不重視技術創新,盲目跟風,將會長期受制于人。
Stratasys大中華區總經理汪祥艮認為:“ 在國內,‘3D打印+制造業’呼之欲出,但還未進入廣泛應用階段。然而,3D打印設備制造領域已出現無序競爭跡象。不少國內3D打印設備制造企業一擁而上、低價競爭。個別企業無一項核心技術。”
而據了解,3D打印機主要分為工業級與消費級兩種。目前能生產工業級3D打印機的國內企業寥寥無幾,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國內3D打印機企業的廝殺集中于消費領域。在國內大大小小3D打印展會上,OFweek激光網編輯也留意到,國內3D打印領域新企業很多,并且產品主要集中在消費級桌面3D打印機領域,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并且出現了低價格競爭的現象。而在專業及高端3D打印領域卻少有涉及,金屬3D打印材料及軟件等方面更是少有關注。那么,消費級3D打印市場真的有利可圖?
消費級3D打印真的準備好了?
由于3D打印行業自身尚未建立起對不同設備的評估標準,所以各個廠家在宣傳自家產品時往往都會使用“業界第一”、“綜合體驗第一名”等語句。而實際上如果缺乏諸如設備穩定性、打印速度、精度、材料、成品率等具體參數的對比,這樣的宣傳是缺乏意義的。消費者往往會淪為劣質產品的最終受害者。這和前幾年的國產手機行業頗為相似,智能手機至少還有屏幕分辨率、攝像頭像素、CPU參數等一系列業內公認的標準作為參照,3D打印行業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都還沒有能被廣為接受的性能評估標準。
普通消費者建模困難。一個產品想進入普通消費者市場,那么它應該是簡單而易于操作的,可惜3D打印機在建模這一關就讓諸多普通人望而卻步。這個問題放到國內可能更加突出,畢竟相對于歐美等發達國家DIY在國內更加小眾。不過從中也可以看出在3D打印真正進入平常人家時,這也是一塊值得耕耘的市場,國內已有人著手運營相關的社區。
打印精度有限。如果你花3~4元的成本打印出得手機外殼既美觀又耐用,那當然是喜聞樂見的。但是如果結果相反,雖然成本低于市場價,但成品即粗糙又丑陋,這時你可能更愿意多花幾倍的價錢去買個工業制品。工業級的3D打印設備可以把精度控制在±0.05mm左右,但是面向消費級市場的設備這個數字就要擴大到±0.2mm以上,在厚度上要比0.2mm還要多。
實用性欠佳。目前面向消費者的3D打印設備普遍只能打印塑料制品,對于金屬制品的打印由于安全性和性能等問題還僅限于工業領域。以太爾時代最新的面向消費級市場的UP!mini為例,其在國內市場的售價為6699元。雖然也就是一臺普通PC的價格,但是評估一下它能實現的功能,這是多數普通消費者不愿意接受的。試想一下,雖然通過3D打印設備能更廉價的自制一些家庭用品,但是六千多塊的價格買到的手機套、塑料制品差不多都夠一個普通人用一輩子了。所以雖然它已經推向了消費級市場,但還是難逃一個DIY愛好者玩物的命運。
小結:
我國3D打印仍處于“嬰兒期”,3D Systems公司退出消費級市場給我們敲響了警鐘,3D打印產業發展更需要理性看待。巨頭的退出,并不能說明消費級市場沒有價值。只是我們在看到前景的時候,也需要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及體驗,更需要選準市場定位,盲目的跟風只會造成被淘汰的結果?梢灶A想到,未來消費級3D打印市場很可能成為廝殺競爭的“紅海”,聰明的企業早就在行動了!
方圓激光
2015-123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