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了擴大社會生產,必然要開拓新的活動空間。從陸地到海洋,從海洋到大氣層 ,再到宇宙空間就是這樣 一個人類逐漸擴展活動范圍的過程。航空航天是人類拓展大氣層和宇宙空間的產物。 經過近百年來的快速發展,航空航天已經成為21世紀最活躍和最有影響的科學技術領域,該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標志著人類文明的高度發展,也表征著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的先進水平。
航 空
航空是指載人或不載人的飛行器在地球大氣層中的航行活動。航空必須具備空氣介質和克服航空器自身重力的升力,大部分航空器還要有產生相對于空氣運動所需的推力。
翱翔天空是人類很久以來的夢想,但直到 18世紀后期熱氣球在歐洲成功升空,這一愿望才得以實現。 20世紀初期飛機的出現,開創了現代航空的新篇章。空氣動力學是航空技術的科學基礎,航空技術的每一項成就都離不開空氣動力學的進展。
航空按其使用方向有軍用航空和民用航空之分。
軍用航空泛指用于軍事目的的一切航空活動,主要包括作戰、偵察、運輸、警戒、訓練和聯絡救生等。在現代高技術戰爭中,奪取制空權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手段,也是軍用航空的主要活動。軍用航空活動主要由軍用飛機來完成,軍用飛機可分為作戰飛機和作戰支援飛機兩大類。典型的作戰飛機有戰斗機 (又稱殲擊機 )、攻擊機 (又稱強擊機 )、戰斗轟炸機、反潛機、戰術和戰略轟炸機等。作戰支援飛機包括軍用運輸機、預警指揮機、電子戰飛機、空中加油機、偵察機、通訊聯絡機和軍用教練機等。除固定翼飛機外,直升機在對地攻擊、偵察、運輸、通信聯絡、搜索救援以及反潛等方面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已成為現代軍隊,特別是陸軍的重要武器裝備。
民用航空泛指利用各類航空器為國民經濟服務的非軍事性飛行活動。根據不同的飛行目的,民用航空分為商業航空和通用航空兩大類。商業航空指在國內和國際航線上的商業性客、貨 (郵 )運輸;這類運輸服務主要由國內和國際干線客機、貨機或客貨兩用機以及國內支線運輸機完成。通用航空指用于公務、工業、農林牧副漁業、地質勘探、遙感遙測、公安、氣象、環保、救護、通勤、體育和觀光游覽等方面的飛行活動;通用飛機主要有公務機、農業機、林業機、輕型多用途飛機、巡邏救護機、體育運動機和私人飛機等。直升機在近海石油勘探、海陸緊急救援、短 途交通運輸和空中起吊作業中也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航 天
航天是指載人或不載人的航天器在地球大氣層之外的航行活動,又稱空間飛行或宇宙航行。航天的實現必須使航天器克服或擺脫地球的引力,如想飛出太陽系,還要擺脫太陽引力。從地球表面發射的飛行器,環繞地球,脫離地球和飛出太陽系所需要的最小速度,分別稱為第一、第二和第三宇宙速度,是航天所需的三個特征速度。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認為人類飛行 活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航空、航天和航宇。他認為航空是在大氣層中活動,航天是飛出地球大氣層在太陽系內活動,而航宇則是飛出太陽系到廣袤無垠的宇宙中去航行。
遨游宇宙是人類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產生的愿望。 20世紀 40年代初期,大型液體火箭的成功發射奠定了現代航天技術的基礎。約二十年后,蘇聯航天員加加林乘“東方” 1號飛船進入太空,人類終于實現了遨游太空的偉大理想;鸺七M技術是航天技術的核心。
航天實際上也有軍用和民用之分,但世界各國在宣傳自己的航天工業時都主要強調其商業或民用潛力。
占領和控制近地宇宙空間已經成為西方軍事大國爭奪軍事優勢的新焦點。在美國、俄羅斯等國已發射的航天器中,具有軍事用途的超過 70%。用于軍事目的的航天器可分為三類:軍用衛星系統、反衛星系統和軍事載人航天系統。軍用衛星主要分通訊衛星、氣象衛星和偵察 (間諜 )衛星三種。反衛星系統包括反衛星衛星、定向能武器和動能武器。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和射頻武器等屬于定向能武器;動能導彈、電磁炮和電熱彈等屬于動能武器的范疇。軍事載人航天系統分為空間站、飛船和航天飛機、空天飛機等,空間站可用作空間偵察與監視平臺、空間武器試驗基地、天基國家指揮所、未來天軍作戰基地等。 20世紀 80年代美國提出的所謂“星球大戰”計劃就是以永久性載人空間站為空間基地而部署的。
航天的民用潛力也是非常巨大的。空間物理探測、空間天文探測、衛星氣象觀測、衛星海洋觀測、衛星廣播通訊、衛星導航、遙感考古、太空旅游和地外生命探索等都是航天的重要應用領域;微重力環境下完成的各種化學、物理和生物實驗成果是航天為人類文明與進步所做的直接貢獻。
航空與航天的聯系
航天不同于航空,航天器是在極高的真空宇宙空間以類似于自然天體的運動規律飛行。但航天器的發射和回收都要經過大氣層,這就使航空航天之間產生了必然的聯系。尤其是水平降落的航天飛機和研究中的水平起降的空天飛機,它們的起飛和著陸過程和飛機非常相似,兼有航空與航天的特點。航空航天一詞,既蘊藏了進行航空航天活動必需的科學,又包含了研制航空航天飛行器所涉及的各種技術。從科學技術的角度看,航空與航天之間是緊密聯系的。
航空航天技術是高度綜合的現代科學技術。力學、熱力學和材料學是航空航天的科學基礎;電子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噴氣推進技術和制造工藝技術對航空航天的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醫學、真空技術和低溫技術的發展促進了航天的發展。上述科學技術在航空和航天的應用中相互交叉和滲透,產生了一些新的學科,使航空和航天科學技術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航空航天的發展都與其軍事應用密切相關,人類在該領域取得的巨大進展也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都產生了重大影響,甚至改變了世界的面貌。航空航天科學技術已成為牽動其他高新技術發展的動力之一,航空航天工業仍然是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中的陽光產業,航空航天產品是附加值很高的高新技術產品。
火 箭
火箭是靠火箭發動機提供推進力的飛行器。火箭發動機自身攜帶全部推進劑,不依賴空氣或其他工作介質產生推力。根據使用的能源不同,火箭可分為化學火箭、核火箭和電火箭;瘜W火箭又分為固體火箭、液體火箭和混合火箭;鸺凑沼猛究煞譃闊o控火箭、探空火箭和運載火箭;鸺幕窘M成部分有推進系統、箭體結構和有效載荷。
推進系統是火箭飛行的動力源;箭體結構的作用是裝載火箭的所有部件,使之成為一個整體;有效載荷是火箭所要運送的物體,軍用火箭的有效載荷是戰斗部,科學研究火箭的有效載荷是各種儀器,運載火箭的有效載荷則是各種航天器。如我國的“長征” 2號 E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澳大利亞的澳普圖斯 -B1衛星。
導彈
導彈是一種飛行武器,它依靠制導系統來控制其飛行軌跡,目的是把高爆彈頭或核彈頭送到打擊目標附近引爆,并摧毀目標。導彈的種類繁多,分類方法各異。根據作戰使命可分為戰略導彈和戰術導彈,按照發射點和目標的相對位置,導彈可分為地地導彈、地空導彈、空空導彈和空地導彈四類,其中地地導彈的內涵比較豐富,包括了從地面,地下、水面和水下發射的導彈,攻擊目標也有地面,水面和水下之分。根據彈道特征還可分為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根據彈道特征導彈還可分為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如我國的“鷹擊” 2號 (C— 802)反艦巡航導彈。一般把射程超過 8000km的導彈稱為洲際導彈。
人造地球衛星
人造地球衛星是數量最多的航天器。人造地球衛星一般由有效載荷和平臺組成,有效載荷是指衛星上用于直接實現衛星的應用目的或科研任務的儀器設備,平臺則是為保證有效載荷正常工作而為其服務的所有保障系統。衛星的有效載荷可以根據衛星的任務變化加以更換,平臺一般保持不變。
按照衛星的用途,可分為科學衛星、應用衛星和技術試驗衛星?茖W衛星用于科學探測和研究,主要包括空間物理探測衛星和天文衛星等。直接為國民經濟、軍事和文化教育服務的人造地球衛星稱為應用衛星,主要有通信及廣播衛星、氣象衛星,測地衛星、地球資源衛星、導航衛星和偵察衛星等,還有專門軍 事用途的截擊衛星,部分衛星還具有多種功能。技術試驗衛星是對航天領域中的各種新原理、新技術、新系統、新設備以及新材料等進行在軌試驗的衛星。多數情況下,科學衛星也兼有技術試驗功能,如我國于 1981年 9月 20日用一箭三星技術發射成功的“實踐” 2號甲衛星,就是一顆空間物理探測兼新技術試驗衛星
隱形飛機
隱身飛機出現于 20世紀 80年代,第一個實用型號是美國的 F— 117戰斗轟炸機。隨著隱身技術的成熟,如美國的 B— 2隱身轟炸機和 F— 22隱身戰斗機在 20世紀 90年代研制成功。伴隨著推重比 10一級的渦扇發動機和先進綜合航空電子系統的應用,使具有隱身能力、超聲速巡航、過失速機動和超視距攻擊能力的 F— 22戰斗機成為現在惟一的第四代戰斗機。
噴氣式戰斗機
噴氣式戰斗機 (我國習慣稱殲擊機 )的更新換代代表了航空技術的發展歷程。以米格— 15、 F— 100和米格— 19為代表的第一代戰斗機,主要特征為高亞聲速或低超聲速、后掠翼、裝渦噴發動機、帶航炮和空空火箭,后期裝備第一代空空導彈和機載雷達。第二代戰斗機于 20世紀 60年代裝備部隊,代表機型有 F— 4、米格— 21和幻影 III等,采用小展弦比薄機翼和帶加力的渦噴發動機,飛行速度達到 2倍聲速,用第二代空空導彈取代了空空火箭和第一代空空導彈,配裝有晶體管雷達的火控系統。 20世紀中期出現了以 F— 15、 F— 16、米格— 29、蘇— 27和幻影— 2000等為代表機型的第三代戰斗機,它們一般采用邊條翼、前緣襟翼、翼身融合等先進氣動布局以及電傳操縱和主動控制技術,裝渦輪風扇發動機,具有高的亞聲速機動性,配備多管速射航炮和先進的中距和近距格斗導彈,一般裝有脈沖多普勒雷達和全天候火控系統,具有多目標跟蹤和攻擊能力,平視顯示器和多功能顯示器為主要的座艙儀表。第三代戰斗機在突出中、低空機動性的同時,可靠性、維修性和戰斗生存性得到很大改善。作為第四代戰斗機的代表, F— 22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制的空中優勢戰斗機,它以 F— 15、 F— 16和 F— 117為基礎,綜合使用了隱身、航電、材料、發動機和氣動設計方面的最新技術成果發展而成,是一種全面先進的戰術戰斗機。
中國航天航空事業的成就
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成就
經過51年的發展,我國航天事業已經形成了六個能力——進入空間的能力、衛星研制能力、載人航天能力、深空探測能力、航天基礎與保障能力,以及衛星應用能力。
1、進入空間的能力
中國長征運載火箭具備了9.5噸的近地軌道、5.6噸的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能夠發射世界上絕大多數商業衛星。1996年10月以來,長征火箭已經連續60次發射成功。
至今,長征火箭進行了102次飛行,將87顆國產衛星和6艘飛船、28顆國外商用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前50次發射用了28年,后50次僅用了9年并且全部發射成功。未來我們將迎來新一輪高密度發射。
2、衛星研制與運行能力
目前我國已經擁有通訊、遙感、資源、導航定位、氣象、科學實驗、海洋七個衛星系列。 在通信衛星方面:1984年,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發射成功,此后我們先后發射了東方紅二號甲實用通信衛星、東方紅三號中等通信容量的廣播衛星。今年,我們用東方紅四號(DFH-4)大型靜止軌道衛星平臺,為尼日利亞成功研制并在發射了大容量通信衛星。東方紅四號平臺設計壽命15 年,輸出功率10.5 KW,適用于大容量通信廣播、電視直播衛星等。它的成功研制,標志著中國衛星研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在遙感衛星方面:20世紀80年代至今,我們已經形成了氣象衛星、資源衛星、海洋衛星等三個遙感衛星系列。
——氣象衛星:中國在上世紀80年代發射了首顆“風云1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90年代發射了“風云二號”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兩種氣象衛星均實現了穩定的業務化應用,并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業務應用衛星序列。
——地球資源衛星:上世紀90年代,中國和巴西合作開發了第一代中巴“資源1號”衛星,之后我們自行研制了第二代中國“資源二號”衛星,獲得了更高的時間分辨率和空間分辨率。這些衛星均已實現業務化運行,廣泛用于經濟建設的各領域。
——海洋衛星:進入21世紀,我們先后發射了海洋-1A和1B兩顆海洋探測與監測衛星,用于海洋污染監測,海冰預報,海岸帶特征調查、海洋資源探測等。兩顆衛星獲取的海洋基礎信息在發展我國海洋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返回式衛星方面:從1975年至今,我們成功發射和回收了5種類型、21顆返回式衛星。利用返回式衛星,我們開展了資源調查、地圖測繪、地質調查等遙感應用,并為國內外用戶進行了100多項微重力和空間環境條件下的材料、生命科學實驗,以及農作物種子搭載試驗等。
在導航衛星方面: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們采用雙星定位技術和較少的資金投入,自主研制、建設了第一代“北斗”區域導航衛星系統。這一系統已具備了在中國及周邊地區范圍內的定位、授時功能,可提供區域性全天候導航定位服務。
在科學技術試驗衛星方面:40多年來先后發射了10顆科學技術試驗類衛星,形成了科學試驗衛星系列。這些衛星在空間環境探測、空間科學試驗和新技術試驗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至今,我國自行研制和發射了80多顆人造地球衛星。未來,中國航天器的發射數量將大大增加,技術水平將不斷提高。
3、載人航天的能力
1999年月11月,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艘無人飛船,2003年10月15日,中國神舟5號飛船圓滿完成了我國首次載人飛行,標志著中國獨立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2005年10月12~17日,兩名航天員圓滿完成神舟六號飛行任務,實現了2人5天、航天員直接參與空間科學實驗活動的新跨越。
神舟飛船采用了三艙一段結構,兩對太陽電池翼構型,升力控制返回和圓頂降落傘回收方案,飛船軌道艙兼具生活艙,可駐留軌道數月開展空間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從神舟二號到五號,四個軌道艙的上百種儀器進行了對地觀測、空間科學實驗。這項工程形成了100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方法。
4、深空探測的能力
實施月球探測工程是中國向深空探測邁出的第一步。這一工程分三個階段實施。在第一階段,發射在月球200公里軌道運行的月球衛星——嫦娥1號,它的任務是拍攝月表三維照片,分析月球上多種元素的分布,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嫦娥1號已進入發射準備階段,計劃2007年10月發射,在軌運行一年。完成第一階段工程后,將實施第二、第三階段工程。
5、航天基礎與保障能力
——經過51年的發展,中國航天已具備較強的設計能力、加工制造能力、完備的測試和試驗能力、可靠的發射能力、有效的測控管理能力,形成了較完整的航天工業體系
——在發射場方面,建設了酒泉、西昌和太原發三個射場。為配合新一代運載火箭計劃,正在論證在海南建設新的發射場。
——在測控通信領域,建立了覆蓋國家本土、太平洋和非洲地區的航天測控網,基本滿足了航天活動的測控需要。
——在地面和應用系統方面,建成了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等衛星地面和應用系統。在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等領域,也建成了配套的專業工程體系。
6.空間應用能力
幾十年來,中國的航天事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形成了廣泛的空間應用的能力。例如:通信衛星承擔了幾十套電視節目、30路對外廣播和8000多部衛星電話的傳輸任務,使電視人口覆蓋率由68%增加到90%以上,全國500多個大中城市開通了長途自動撥號電話,基本改變了新疆、青海、云南、貴州等邊遠地區及海防海島收視難、通信難的狀況。政府利用“村村通”衛星直播平臺,解決了全國10萬個行政村的電視覆蓋盲點。依靠通信衛星電視廣播網播出教育節目,使3千多萬人接受了大中專電視教育,遠程教育網培養的大學畢業生已達200多萬人,現有1600多萬人在校學習。 衛星遙感已在我國氣象、地礦、測繪、農林、水利、海洋、環保、區域和城市規劃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利用衛星遙感對洪水、干旱、臺風、地震、森林火災、病蟲害等進行預報和評估,每年減少數百億元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中國進行了300多種農作物種子衛星搭載試驗,完成了50多個品系大面積種植推廣,經過太空育種的種子,可比原有品種增產10%-20%。利用空間微重力的特殊環境,獲得了高質量的蛋白質晶體,掌握了有應用前景的空間生物制藥技術和方法。
中國航天事業成就
中國今天能與發達國家一同躋身世界上能研制航空發動機的5個國家之列,以航空發動機“中國心”為代表,中國航空工業逐漸形成以飛機、直升機為龍頭,航空發動機、機載系統和航空武器配套齊全,技術基礎較完備,具有較強實力的高科技工業體系。
60年中國航空工業累計生產幾十種飛機和直升機共16000多架、發動機近6萬臺、導彈2萬多枚,出口和援贈飛機2400多架,研制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航空裝備。中國躋身能夠研制先進殲擊機、殲擊轟炸機、直升機、教練機、特種飛機等多種航空裝備的少數幾個國家之列。新舟60、運8、運12、直11、直9等民用航空產品,已在許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并批量走出國門。新支線飛機ARJ21首架飛機2007年成功下線,2008年11月28日成功首飛。2009年7月16日,首架ARJ21-700從上海轉場西安閻良,全面進入試飛取證階段。同年8月底,ARJ21累計確定和意向訂單208架,新舟600獲得國內外訂單和意向訂單162架,迎來批量出口多個國家和地區新局面。3月27日,首架新舟600在中國民航飛行學院正式投入使用。殲-10是我國第一家完全獨立擁有自主產權的戰斗機,2005年正式裝備部隊并在很短的時間內成建制,系統的形成了戰斗力,西方將殲-10劃分為典型的第三代戰機。
感想
對于我國航天航空事業的發展,內心的敬畏與驕傲之情油然而生。因為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也帶動了各個行業的房展,其中就包括航天航空事業。我相信,在未來,軍用航空事業會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強大。第四代戰機:殲-10,殲-20,會投入到軍用,成為我國航空軍力的重要戰機,防御外國對我國的軍事恐嚇。對于航天事業,我認為,在我國科研人員的努力下,加上政府對科研教育投資的不斷增加,像錢學森這樣的人,會不斷的涌現,中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登月計劃,甚至航天站,都會實現。在將來,中國探索太陽系,甚至銀河系的夢想將會實現。
作為21世紀青年接班人,我們的思想和腳步應該跟隨著時代,更加迅速地與世界接軌,與人類發展的最先進的文化技術接軌。學習更先進的技術水平,掌握最先進的技術,培養先進創新的科技理念,將夢想成為現實,為航天航空事業的發展做出我們力所能及的貢獻。
中國航天航空事業的發展和取得的成就舉世瞻目,相信未來的發展中,國家的航空航天事業會也來越強大。
航空航天工程設計到更多的新型技術,新型材料的應用,裝備的制造也離不開各種焊接技術的綜合運用,全封閉式儀器儀表激光焊接機在一些精密零部件無縫焊接中必不可少,如方圓激光的FWY50B全封閉激光焊機。
方圓激光www.blz520.com
2014-1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