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遠程火炮準確打擊堅固工事和移動點目標,一直是困擾炮兵部隊的技術難題。從二戰時期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常規身管火炮的距離公算偏差都在1/200~1/300之間,方向公算偏差也在1密位左右,由于目標定位誤差和彈丸散步誤差的存在,炮彈在20公里射程上,實際彈著點很可能會偏離目標50~100米,要想打出理想精度,就必須使用足夠多的彈藥,或者反復校射來提高命中率。二戰時期的經驗也表明,遠程火炮對點目標的命中率只有2%,使用常規彈藥遠距離精確打擊點目標無異于天方夜譚。隨著激光技術、電子技術的發展,使古老的身管火炮煥發了活力,精確制導炮彈應運而生,通過在彈藥系統中引入制導技術,排除了人工操作和射彈散布的偏差,使火炮的射擊精度有了質的飛躍,常規火炮開始具有遠距離首發命中和有效摧點目標的能力。1979年美國研制出M712式155mm“銅斑蛇”激光制導炮彈,蘇聯也不甘落后,隨后推出以“紅土地”(Краснополь/Krasnopol)為代表的制導炮彈,以及9K116“堡壘”(Бастион/Bastion)為代表的炮射導彈。
例如蘇制紅土地炮彈作戰時使用教范要求,觀察員照射點距離目標約5公里處,要求觀察員與火炮夾角不能大于45度(750密位),觀察員與目距離不能大于5000米,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盡量把觀察點設在火炮目標方向夾角為正負100密位(6度)的扇形區外,以免被炮彈掉下來的部件(譬如脫落的鼻錐)誤傷。先由前沿觀察員搜索、確定所要攻擊的目際、測定其距離和方位,用無線電通報發射陣地,指揮發射。炮彈出炮口后25米左右穩定尾翼張開到位,5~10秒后火箭助推發動機開始工作,當彈丸接近彈道頂點,程控裝置按預先裝定的時間使慣性陀螺解鎖,開始測量下滑角。彈丸在升弧段及一部分降弧段是無控飛行的。當下滑角達24°時,自動駕駛儀工作,彈丸進入慣性制導階段,保持其下滑角不變。與此同時,保護鼻錐部脫落,自動導引頭作好準備。在炮彈距目標約3000米,也就是在彈道未段的6~15秒時間內,由同步器或手動計時啟動激光測距/目標指示器,對目標進行照射。彈上的激光導引頭可搜索地面直徑為1千米區域內的激光反射信號,當導引頭接收到目標反射來的足夠強度的激光編碼信號后,即捕獲到目標并激活導引頭位標器,導引頭陀螺解鎖加速旋轉并進入跟蹤狀態,導引頭給出含有重力補償的比例導引信號,靠舵片操縱炮彈自動導向日標,當接近自標數百米時從低伸彈道轉入俯沖彈道,以35~45°的著角攻擊目標頂部,隨即延遲引信引爆戰斗部,摧毀目標。

紅土地激光制導炮彈的作戰過程
紅土地的命中率較高,人民解放軍裝備該彈以后,歷次演習演練中實彈射擊都能達到俄方技術資料顯示的90%以上的命中率,基本符合我軍對該彈首發命中的要求。中國軍隊引進紅土地炮彈以后,就在軍事演習中頻繁使用,1999年10月福建石獅將軍山舉行的新裝備展示活動,即進行了紅土地對海上艦船的射擊表演,在大風、水霧等惡劣氣象條件下仍能達到很高的命中率。2000年8月在東山、紹安舉行的“東海5號”演習中,針對岸防永備工事目標發射了數十發紅土地制導炮彈。在以后的實彈發射中,我軍指戰員更是創造性的證明,在打擊永備工事等大型目標時,紅土地1Д15目標照射/測距機的有效照射距離,可以從原來的5公里提高到10公里,這極大拓展了炮兵前沿的安全性和戰術靈活性,連俄國技術人員也始料未及。
我軍從1994年從俄羅斯引進152毫米“紅土地”激光制導炮彈開始,就積極進行國產化仿制,于十五期間仿制成功,國產紅土地逐步裝備炮兵部隊。根據2001年新華社文章《目擊中國新型火炮試驗》,筆者可以確定國產化紅土地制導炮彈于2000年開始國家靶場鑒定,2001年底定型。在此基礎上,中國還進一步研究和改進激光制導炮彈技術,提高性能射程,拓展用途和彈種,陸續研制了155毫米,152毫米,122毫米,105毫米等激光制導炮彈,以及120毫米、122毫米、152/155毫米半主動激光末端修正炮彈(即固定導引頭,不使用陀螺穩定平臺的低成本型號,當然,精度7~10米左右,比照紅土地要差很多)。基本函蓋了目前我軍炮兵部隊的主要大口徑火炮,使我軍炮兵中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大幅提升。2008年第七屆珠海航展上展出的GP-1型155毫米激光制導炮彈,顯示出中國軍事工業的強大研發能力,這種炮彈比俄制紅土地精度更高、威力更大,目標照射/測距機質量更小,目前這種炮彈已經成功出口數千發至阿聯酋、科威特等國。至此,中國已經完全掌握了半主動激光制導炮彈技術并把這種技術發揚光大,未來中國的制導炮彈還將應用衛星制導、毫米波/紅外復合末制導等技術,以紅土地技術為基礎的某型火箭助推遠程滑翔制導炮彈試驗圖樣,射程達到了驚人的120公里,這就是中國制造的奇跡。
密位
角度的測量使用兩種單位制:角度制和弧度制;《龋≧ad)是用弧長與半徑之比來表示角度的。根據定義,在半徑為1的圓周上,長度為1的弧長對應圓心的角度為1弧度。然而弧度這個單位太大,用起來很不方便(特別是在軍事上),于是毫弧度(mRad)就運用而生。
顯然:1Rad=1000mRad
它的意義為:在半徑為1000的圓周上,1個單位的弧長(實際應用中指的是被觀察物的高或寬)對應的圓心角為1毫弧度。對于360°的圓周,就有:
360°=2πRad=2000πmRad≈2000×3.1416mRad=6283.2mRad
因為6283.2不是一個整數,算起來很不方便。于是人們便將它取整,俄羅斯人將其取整為6000,它的優點是計算方便。以法國為代表的西歐、美國等西方國家將其取整為6400,它的優點是在制作機械羅盤時,進行6次二等分后它為100,是個整數,容易畫刻度。也有的國家將其取整為6300,這個取法的優點是與毫弧度最為接近,不過意義不大。取整后這個角度單位就不能稱為毫弧度了,于是給它取了個新的名字叫mil。有人說它最早是由德國人創立的,估計該角度單位最早應該用在航海上。mil翻譯成中文叫密位,可見密位是由毫弧度轉化來的,二者非常接近。于是就有:
360°=6000mil(俄制) 或 360°=6400mil(法制)
方圓激光
2014-1211